大殿内,一片寂静。
上方的朱元璋似乎陷入深思。
下方的文臣武将们也不再说话。
不论这首词本身水平如何,
仅仅这两句“叹秦皇汉武,才华稍逊;赞唐宗宋祖,略显不足。一代英雄,成吉思汗,只懂弯弓射雕。”
,换了别人写出这样的话,怕是要被关进天牢,等待秋后处决了。
这种对秦皇汉武、唐宗宋祖,甚至是成吉思汗都不放在眼里的态度,是多么的狂妄啊?
如果不是地位极高之人,哪有文人胆敢写出这样的诗句?
偏偏朱允熥写了。
而且,正是在他争夺储君之位的关键时刻写下的。
这首诗不仅贴合主题,契合情境,还正好表达了此刻他的心志,精准地突出了他的豪迈气概。
最后那一句“算**人物,还需看今朝”
,更是直接表露了他的雄心壮志。
如果我是皇帝,我会超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!
这是大殿上文臣们的解读。
他们自然想不到,实际上朱允熥所指的其实是普天下无数的黎民百姓!
在他们看来,朱允熥这是借诗抒怀,在作答时再次向朱元璋表明自己对储君之位的渴望。
这首诗一出,朱允炆之前那首**无奇的作品,便显得黯然失色。
只是,不知皇帝会怎么想?
所有人都偷偷看向朱元璋。
黄子澄也愣在原地。
这一刻,他竟然无法作出评价了。
要说朱允熥的这首诗不如朱允炆的,别说大殿上的文臣,就是那些不识字的武将也不会认可。
可若说朱允熥写得好,也不对。
因为这首诗——太过狂妄,实在大逆不道!
朱允熥对此毫不在意。
吟完诗句,他谦逊地说:“诗文小事,我素来不在意。”
“今日不过是迫不得已罢了。”
“至于好坏,就请黄先生当着百官的面评判一下吧。”
黄子澄没有回应,而是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礼:“恳请陛下定夺!”
太监将朱允熥的诗呈上,朱元璋静静地看了许久,没有说话。
“唉!”
过了很久。
朱元璋轻轻叹了口气。
真是气势恢宏啊!
作为只读过两年私塾,后来完全靠自学成为人才的人来说,朱元璋与传统文人最大的不同,或许就在于他没有那种迂腐的气息。
比如,朱元璋非常厌恶那些写奏折时故作高深的人。
有什么话不能直截了当地说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