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梁丰早让我打去析津府了,兵荒马乱的,一帮孩子出行,我不放心。”
张义不愿意在这上面纠缠,立即引入正题:“说说吧!大同,到底是怎么打算的?”
说到军事行动,老太监就把主动权给了狄青,示意对方来说。
狄青在脑海里组织了一下语言,就介绍道:“离京之时,官家曾经说过,让狄某不惜代价也要攻克大同。至于具体方略嘛……。”
说到这里,他轻声问道:“听说从中京调来十万兵马?他来此的目的是什么?是为防备我大宋,还是与西夏人作战?”
张义见对方问起,也没什么隐瞒的。就把辽皇当时如何布局,前前后后的缘由,一五一十的讲述了一遍。
临了,才说出自己的盘算:“我这次过来,就是来问问大宋拿下大同有多大决心。其次,刘辉率领的十万兵马,我有八成把握调走,让他们去和西夏人作战。最后,整个西京道的粮草,绝大多数都存在大同城里的平安仓。我有十足把握,将其化为灰烬。到了那时,军无粮,马无草,辽军必乱。”
狄青闻言,心头一喜。下意识看向一旁的老太监,见对方也是一脸喜色。
只听张义继续说道:“不过嘛,时间要选的恰到好处。烧早了,辽军还有从中京调粮补充的机会。烧晚了,大同城就要便宜给西夏人了。所以,时机很重要。”
说到这里,他盯着狄青说道:“若论军武,狄帅是此中行家。你能否推算出一个恰当的时间出来,我也好在城中配合。”
“这个……。”
狄青只感责任重大。况且,这一时半刻的哪有那么容易。
老太监看出对方为难,便在旁建议:“枢密,何不请诸位将军进来,大家一起推演。”
狄青也有此意,随即迟疑的指着坐在下的张义。征求老太监的意见:“这……,没事吧?”
老太监撑着桌案起身,对张义说道:“小子,走,陪咱家去后面饮茶去!”
张义也不愿意在众人面前暴露身份:“小子正有此意。”
只是在临走时,礼貌的向狄青点了下头:“狄帅!有劳了!”
狄青不敢托大,连忙起身:“郎君说的那里话,说起来,还是狄某该谢郎君才是!”
说完,便恭恭敬敬的向张义行了一礼。
片刻功夫,张义就跟随老太监来到一间静室。
重新上了茶水,便轻声问道:“老爷爷,郡主还好?”
老太监是知道两小事情的,于是打趣说道:“怎么,这是认准了?”
饶是张义脸皮厚如城墙,涉及到终身大事也不免扭捏。
老太监也不在逗他:“郡主好着呢!官家喜欢的紧!皇后也不时召她入宫呢。就是听说,郡王王妃会时时念叨,说岁数大了不嫁人,容易惹人笑话。”